体育教学 /


少林武术的渊源

 

    天下武功出少林!

    少林武术,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,是少林文化的奇葩;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,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。

    少林武术内容丰富,套路繁多。按性质可分为内功、外功、硬功、轻功和气功等,按技击又可分为护身术、搏击术和擒拿术等。她是由我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心血凝成的,是我国千千万万武林英豪在漫长的岁月中发展流传所成,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。

    少林武术,以攻防格斗为核心,攻人之所不守,守人之所必攻,拳术结构紧密细致,动作矫捷有力,灵活而有弹性,要求“意、气、力”相配合,心意气力相结一体,具有独特的风格。它对于人民健身、增强身体素质,具有一定的作用。

    少林武术起源于嵩山少林寺,是嵩山地区民间的一种体育活动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她的发展,是随着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的。

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,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兵器的进步,武术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。商周时期,随着青铜器技术的提高,出现了矛、戈、戟、斧、钺、刀和剑等多种兵器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纷争,七强图霸,战争频繁,武术在军队中得到迅速发展。同样,人民为了反抗侵,防身、健身,也纷纷研练搏击。如齐国就十分重视武术,倡导技击。《荀子》一书记载:“齐人隆技击。”统治者规定,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以蔽才问罪。再如庄子在《说剑篇》中言,赵文王喜看斗剑,专门养了三千余名剑客,日夜于宫廷中相击。

    到了汉魏时期,比试武艺之风大兴,使搏击术得以进一步发展。据《汉书》记载,有“剑道”38篇,“手博”6篇。人们酒酣兴起,“使拳”“醉舞”,各显武艺,以助雅兴。唐代,实行“武举制”,推动了民间与官方的演武活动,少林寺武功也在此时闻名于世。大诗人李白15岁学剑术,常“一剑一杯酒”,倚剑游走四方。宋朝时武术在民间发展得更加广泛,街头巷尾常有使拳踢脚、武枪弄棒之人,“少林拳”、“五虎棍”等套路也于此时出现。到了明清,除了丰富的拳术之外,“十八班兵器”也都齐全。人民群众在习练武术,繁衍拳术之中,创立了不同的流派。

    中国武术古已有之。她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。少林武术亦是如此。

    北魏太和十九年(公园495年),印度僧人跋陀来到洛阳,他博通经法,常住中岳,身为孝文帝所敬信,遂敕就嵩山少室丛林之中,为跋陀建寺,并让他在寺内翻译佛经。因为寺院建于少室山丛林之中,遂命名为少林寺。

    跋陀主持少林寺后,四方闻讯而来者。数以百计,听其讲经说法。随之大量的民间习武之人也相继来到了寺中当杂役,有一些会武术或其他技能的穷苦少年子弟被剃度为少林寺小和尚。例如慧光和尚,12岁在洛阳城天街的井栏上踢毽子,一口气能连续反踢500次,跋陀看后,感到惊奇,就把他剃度,收为弟子,帮自己译经。再如跋陀的弟子僧稠年龄小,体质弱,常受一些会武术的小和尚戏弄,后来奋发练武,寒暑不辍,最终功成名就,体健身灵,成就著名武师。事实可以说明,当时少林寺不但是佛教圣地,而且是武术喜爱者荟萃之所,人们在少林寺研练武功,为少林武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
    继跋陀之后,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(公元527年),印度高僧达摩“一苇渡江”,来到嵩山少林寺,传授禅法。他面壁9年,静坐修心,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。达摩禅的特点在于壁观,即以清白无杂的心念去投契佛理。终日静坐,不免筋骨疲倦。达摩发现许多弟子坐禅久了,边昏昏欲睡,精神萎靡不振,又想到了少林寺寺居深山,野兽和严寒酷暑不断侵袭,便和喜爱武术的弟子们一起,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,编成一种活动筋骨、锻炼身体的“活身法”体操,及时传授僧人。这种体操有18个动作,称为“罗汉十八手”,用以驱倦、防兽、健身和护寺。笔者认为“罗汉十八手”当为少林拳的雏形。

    中国古代兵器众多,武艺众杂,此时,那些兵器、武艺、随着前往少林寺跟达摩学禅的人进入少林寺。达摩把“罗汉十八手”的动作刻至墙壁,教众徒练习之,时间久了,又和熟悉兵器的弟子一起研练剑、铲、棍、和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,随之形成了“达摩铲”“达摩杖”“达摩剑”等。

达摩面壁,久住嵩山丛林,他窥察山林中鸟兽之间的争斗,习防虎跃猴拳、猫穿狗闪、鸡立兔滚、虫爬蛇缠和鸟飞鱼翔之姿,逐渐演成一套心意拳的简单套路动作。后来,他又遍求中国之武技,获得东汉末年华佗的《五禽戏》,加以演变,和僧徒们不断综合、充实、提高,逐渐形成一套变化莫测的拳术,有百余种,总称少林拳。

    少林拳法是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的。

    隋末唐初,少林寺方丈为了保护寺庙的安全,从寺中选出身强力壮、勇敢灵巧或善于拳击械斗者,组织起一支专门的护寺队伍。唐武德年间,因寺僧帮助李世民平服叛贼王世充有功,遂许少林寺演练僧兵,自立营盘,不戒酒肉,自称“五荤和尚”寺僧昙宗接受皇帝封爵,号称“大将军”。少林寺名声一时大振,僧徒多达两千余人。每日清晨,众僧同起,冬练三九、夏练三伏,刻苦学艺。现在少林寺白衣殿内的“少林拳谱”壁画,可见当年和尚习武时拳打脚踢、攻防搏斗、棍挥棒舞的情景。

    古代到少林寺出家为僧者,有为苦难所迫者,有不满封建制度和看破红尘者,亦有不少精通武术之人,为了提高技艺而来。少林寺时常成为会武切磋技艺之所。北宋初年,少林寺福居和尚曾邀集全国十八家武术名手于少林寺,将各家技艺,加以汇总,经过两三年的钻研,取各家之长,汇拳谱成册,定最重要者有功三承:第一为行动积力;第二为推送沙袋,操练拳掌;第三为演习诸家拳术,创造了不少拳法,曾将其拳书藏于少林寺。福居要求后来寺僧,必须勤习苦练,贯通其中。传说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得过少林真传,精通三十六路长拳、六步猴拳,并作下著述,传下太祖长拳于少林寺。民族英雄岳飞的神勇力法,也得到少林高僧指点。时至金、元时期,山西太原的白玉锋剃度进入少林寺,融合旧的少林功法,把达摩的罗汉十八拳发展于七十二手,并根据华佗的“五禽戏”日加研练,用气于身,用气于拳,综合为“龙、虎、豹、蛇、鹤”五拳,把少林武功推上新的高峰。

    白玉锋说:“人之一身,精、力、气、骨、神五者,必须交修互练,使可臻上乘神化之境,否则为江湖之野技,以是创此五拳,内外并修,而技乃神。”白玉锋对“五拳”进行了详细的解释,并指出其要点。

    其一,龙拳练神。练时,周身无须用力,暗听气注丹田。遍体活泼,两臂沉静,五心(即两手心,两脚心和中心)相印。如神龙游空,夭矫莫测。

    其二,虎拳练骨。练时,须鼓实全身之气,臂坚腰实,腋力充沛。一气整贯,始终不懈,起落有势,怒目强项,有怒虎出林,两爪排山之势。

    其三,豹拳练力。练时,因豹威不及虎,而力量较虎为巨,豹喜跳跃,腰肾不弱于虎,练时必须短马起落,全身鼓力;两拳紧握,五指如勾钢屈铁。故豹式多握拳,又名为金豹拳。

    其四,蛇拳练气。气之吞吐昂扬,以沉静柔实为主。如蛇之气,节节灵通未著物也,若甚无力者,一与物通,则气之收敛,胜于勇夫。有经验者,自能知晓。练时,要柔身而出,臂活腰灵,骈两指而推按起落,蛇之有两舌。且游荡曲折,有行乎不得不行;止乎不得不止之意。所谓百炼之钢,成绕指之柔,即为此写照也。

    其五,鹤拳练精。练时,以缓急适中为宜,盖以鹤之精在中,鹤之神在静,故练时要凝神聚气,舒臂运气,神闲志暇,心手相忘,独立华表,臂悬千仞。学者久练精熟时,自能于言外得之,非仓猝所能领悟也。

   白玉锋与少林武功大师李叟、觉远一起,为少林武术的发展做出的奉献。是时,少林攻防搏击之法,趋于成熟,人们加以演练,在生活中运用。

    明代,少林寺成为群英会武场所,武术之风,骤然兴起,至于极盛。拳谱称“少林面积五顷四,外分四院都练拳。”明天启五年(1625年),河南巡抚程绍来少林寺检阅完僧兵,诗兴大起,遂做《少林观武》诗:“刚强胜有降魔力,习惯轻携搏虎能”,对僧兵大家赞赏。由此可见,这个时期,少林搏击技术已达到了高超的境地。清代以后,少林武术曾一度被禁,但并未停止,不少爱国志士积极学习少林武术,以少林武术为武器,同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斗争。

新    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粉碎“四人帮”以后,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林武术的发展。少林武术风靡全国,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体育活动。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,大都开设有武术课,演练少林武术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举办,把少林武术推向世界、在少林“擂台”比赛中,出现了众多的英雄豪杰,创造出新的辉煌。

 


上一篇:少林武术之武术拳谚

友情链接: 塔沟武校微博  | 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 |  塔沟武校视频  |  登封少林中等专业学校

Copyright © 登封市嵩山少林塔沟武术学校 豫ICP备13014565号  icon_0.gif

地址:大禹校区: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城西少林武术城 
电话:大禹校区:0371-62809566 62809888
网址:http://www.shaolintagou.com E-mail: tagouwuxiao@sina.com 技术支持:红狐企业网

  • (官方微信)
  • (官方微博)

Copyright © 登封市嵩山少林塔沟武术学校
大禹校区: 0371-62809888